江苏省常州市消协: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独突的消费习题,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为更多地了解、掌握大学生们的消费情况,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2012年4月底,常州市消费者协会及常州市大学生消费维权志愿队开展了大学生消费问卷调查。

  一、 基本情况

  这次调查是以常州具有代表性的常州工学院作为调查对象的,由大学生消费维权志愿队通过按班分发调查问卷并依次收回,因此反映的各类数据基本客观并且真实。调查活动中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回收100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100%。在1000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大一占总数的80.6%,大二占总数的9.7%,大三占总数的4.7%,大四占5%;来自农村的学生占56.1%,来自城市的学生占43.9%。在家庭月收入一栏中,26.4%的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49.4%的学生家庭月收入为2000-5000元,15.9%的学生家庭月收入为1000-2000元,还有8.3%的学生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内。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占比

80.6%

9.7%

4.7%

5%

家庭月收入

1000元以内

1000-2000

2000-5000

5000以上

占比

8.3%

15.9%

49.4%

26.4%

家庭背景

城市

农村

占比

43.9%

56.1%

  二、 调查结果

  (一) 主要生活来源及消费习惯

  1.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父母给予的占了74.9%,通过打工和勤工助学的占了13.2%,通过奖学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占了5.1%,三者兼而有之的占6.8%。

  2.日常消费中能够做好计划再用钱的占38.2%,采取能省则省的为30.1%,想用就用的占19.9%,其他方式的有11.8%。

  3.当问及目前生活费是否能够满足日常消费所需时,有42.1%的同学表示刚好够,26.3%的人表示绰绰有余,20.7%的人表示勉强,10.9%的人表示不够用。

  4.当想要买一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时,有38.5%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存钱再买,31%的同学会放弃购买,18.5%的同学表示向父母要钱,12%的同学表示会向同学朋友借了再说,向银行透支购买的人为0。

  5.当问及是否有记帐习惯时,31.3%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记账,31%的同学表示很少记账,21.9%的同学表示对一些较大的支出有记账,15.8%的同学表示基本上对所有支出都有记账。

  二、消费选择和消费心理

  1.选购商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的是:有40.8%的同学会选择该商品的实用性,23.9%的同学会选择价格,17.9%的同学选择商品质量,17.4%同学选择了外在美观。

  2.对选择商品的倾向,48%的同学兼顾实惠和高标准,43.9%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7.4%的同学选择追求高标准,0.7%选择其他。

  3.在对商品的个性追求中,有68.6%的同学选择时尚性和潮流性,强调美观大方,25.1%的人选择注重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也有6.3%的同学选择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4.个人消费习惯中,有61.6%的同学选择按需消费,24.8%的同学选择即兴购买和冲动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10.2%的同学选择从众性和攀比性,3.4%的同学选择赶时髦,超前和过度消费。

  5.当问及对于自已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时,54.4%的同学选择基本满意,过得去,23.6%的同学选择不满意,花钱没计划,22%的同学选择非常满意。

  (三)消费救助及消费维权知识的掌握

  1.当同学们遇到消费纠纷时,有47.9%的同学选择找商家赔偿,44.3%的同学选择自认倒楣,就算上一次当,6.8%的同学选择找消费者协会投诉,1%的同学选择了其他。

  2.在证据的保留上,54.7%的同学选择了会保留相关票据和凭证,45.3%的同学选择了不会保留。

  3.对《消法》、“三包规定”等法律法规和维权知识的了解上,37.3%的人选择知道得很少,34%的人知道一些,25.2%的人选择不了解,3.5%的人选择很了解。

  三、调查分析

  1.当代大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消费来源主要还是依赖于父母。在被问及的大学生中,有74.9%的学生消费来源完全来自父母,13.2%的学生靠打工、勤工助学获得,5.1%的学生主要生活来源是奖学金,还有6.8%的大学生上述三者情况兼有。这种供给式的消费模式,客观上淡薄了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也弱化了他们走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2.刚性需求仍占主导地位。在我们提供给出的伙食费、日常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情感支出、同学应酬交往开销、旅游、交通通讯(含电话、上网)、购物等8项选项中,86.3%的大学生认为每月最大的费用支出为伙食费;其次是购物,有48.3%的人分别认为购物成为大学生们的第二大支出;被排在第三位的是情感支出。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们由于经济上的不独立,消费支出基本趋于理性,一些对大学生们来说相对属于奢华消费支出的例如旅游等,所占比例比较低。

  3.绝大多数学生消费自控能力较强。调查中发现,有将近30%的学生能够做到做好计划再用钱,还有近40%的学生则是能省则省,只有19.9%的学生在消费中采取无节制态度,想用就用。而在对目前的生活费是否能满足自我消费时,有42.1%的学生选择了刚好够,26.3%的人选择绰绰有余,20.7%的学生选择勉强。而当问及当您想要买某样东西,却发现钱不够时,有38.5%的学生采取了自己存钱后再买,有31%的同学直接选择放弃,仅有很少一部分同学选择会向同学朋友借钱购买,更没有同学会采取向银行透支购买,可以看出学生在消费时基本还是可以做到量力而行的。

  4.经济实用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从调查结果来看,讲究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仍然是需求以及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的资助,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因此兼顾实惠和高标准是同学们的最多选择。如果以商品的实用性、价格、外在美观、商品质量放在一起作出选择的话,考虑因素最多的是商品的实用性,其次是价格,再次是商品质量,最后才是外在美观,充分显示出同学们购物的选择取向。

  四、存在的问题

  1.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尚显不足。在每月消费支出所占比例中,尽管理性消费是主流,伙食费、购物占了不小比例,但同时也发现,同学们用于感情交往、上网、交通费用也占据不少,其中59.9%的同学情感消费支出达到或者超过20%,有一些同学甚至达到了40%以上,在上网、交通、通讯费用方面,更有72.2%的同学每月费用占了所有生活费用的20%以上,其中9.9%的同学更是达到了40%以上,让人感觉很是诧异。

  2.消费的计划性尚显不够。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份同学都没有消费支出的计划,反映出消费的随意性,有62.3%的同学对每月消费很少记帐或者从来没有记帐,有些同学就是抱着钱够花就行,认为没必要计划得过细。在对消费习惯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绝大部份的同学都能按需消费,但仍有24.8%的同学会出现即兴购买和冲动性购买。

  3.从众性、攀比性消费依然存在。调查显示,时尚、潮流以及美观大方的商品最受同学的追捧,但也有一些同学从众消费、攀比消费心理严重,购买商品不是根据需求,而更多地看到别人有了我也要有的心理状态,更有一部份同学为了消费赶时髦,出现与自己消费能力极不相符的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情况。

  4.消费维权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尽管消费能力不小,但由于涉世不深,缺乏应有的法律专业知识,因此消费维权的意思淡薄。当被问及如果遇到消费纠纷时如何处理,44.3%的同学选择自认倒楣,就算是上一次当,而对作为维权重要证据的购物相关凭证和票据,也有45.3%的同学选择不会保留,这些同学即使想通过合法手段维权,也会因为证据缺失而带来不小的难度。另外对于《消法》以及“三包规定”等法律法规,有62.5%的同学表示不了解或者知道得很少,只有3.5%的同学表示很了解,所有这些都显得与大学生们的高学历高知识极不匹配。

  五、 相关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自已的消费要进行适当的预算,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从众消费。一方面要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另一方面消费要健康文明。大学生应该树立文明、节约以及健康消费的理念,要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同时还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子女清楚认识到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要,不能千依百顺。同时家长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等不正确有观念,从而误导子女。

  3、高校应该培养科学健康消费的校风,倡导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高校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应起主导作用,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要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抓住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利用本身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编印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相关教材,开设有关大学生消费以及理财内容的选修或必修课目,大力倡导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的方式。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有益的消费教育活动,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费氛围和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学会自我选择,克服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从而使他们树立健康和科学的消费理念。

  4、消协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把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教育作为消协组织开展分类消费教育的重点领域。一是成立大学生消费教育基地,组建大学生维权自愿者组织,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提供维权服务等;二是把“一会两站”维权网络向大学校园进行延伸,拓宽维权领域。在大学校园内建立维权组织机构,健全校园消费维权工作制度,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消费维权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定期开展消费维权普法宣传,通过法规讲座、消费维权知识培训、知识竞赛、消费案例展示等方式加大消费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快的特点,及时把相关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以及消费警示通过学校的网站进行公布。四是充分发挥大学生思唯敏捷、活动能力强的特点,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关于消费维权的社会监督和公益活动,在提高他们科学消费知识、维权意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